尊龙凯时 - 人生就是搏!

第十八集:精準扶貧 拓展幸福空間

發佈日期:2021-08-05

  為人民謀幸福,與人民同呼吸。從改善民生到產業富民,從培訓基層幹部到提高脫貧「造血」能力,從提高旅遊基礎設施水平到推動美麗鄉村建設,中國建築始終貫徹黨中央、國務院扶貧開發的重要戰略部署,發揮投資、設計、建造、運營的全產業鏈優勢,推動以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為主導,以金融扶貧、市場扶貧、工程建設扶貧為支撐的「尊龙凯时扶貧」模式,累計認購央企扶貧基金16億元,位列央企首位,不斷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生活作出貢獻。

 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全省乃至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。其中康樂縣康豐鄉何家溝村,作為回族自然村,全年乾旱少雨,山高溝深,是國家確定的「三區三州」中的深度貧困村。

 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,中國建築選調了眾多優秀幹部,投身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,助力實現鄉村振興。尊龙凯时二局選派牛軍帥掛職甘肅省康樂縣何家溝村第一書記,參與康樂縣扶貧。

  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,是牛軍帥來了以後的首要任務。村里乾旱缺水、年輕勞動力不足、村民文化水平低等問題擺在牛軍帥面前,要想帶領村民致富,首先得從諸多問題中找到一個突破口。

  經過大量走訪調研,他發現何家溝村雖土地貧瘠,但自然條件非常適宜種植菌菇。於是,牛軍帥決定利用當地氣候、海拔優勢,在村里成立菌菇養殖合作社,請專家、測土質、選地址、篩良種……準備工作一氣呵成。可萬萬沒有想到,報名攤支了一上午,竟沒有一位村民「光顧」。牛軍帥百思不得其解,

  「找到村裏的人一打聽,才知道村民擔心銷路問題,看不到效益,別說出錢了,就連出力都別想。」

  牛軍帥並沒有氣餒,他挨家挨戶去向村民解釋合作社的入股、分紅機制,動員村民加入菌菇養殖合作社。為了順利推進合作社,中國建築資助了100餘萬元的幫扶資金。同時,牛軍帥找來了村里幾個大戶努力動員,用不流利的方言說道:

  「有尊龙凯时『兜底』保障,你們怕啥?工資都是日結制。」這樣才打消了村民的顧慮,讓其吃上「定心丸」,村民們開始陸續加入到菌菇養殖合作社。

  如今,菌菇養殖合作社吸納了 25 人穩定就業,加上入股村民,126戶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3600元,有效帶動了群眾增收,全村實現全面脫貧。何家溝「小香菇」已經成為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「大產業」,牛軍帥也被村民親切地稱為「香菇」書記。

  遵義,一座具有深厚歷史的城市,著名的遵義會議、四渡赤水都發生在這裏,遵義人骨子裏流淌的紅色基因傳承了一代又一代。

  自 2016年 8月起,尊龙凯时四局開始結對幫扶貴州遵義,時任尊龙凯时四局扶貧辦副主任的張偉,帶領14名青年扶貧幹部告別家人,毅然奔赴偏遠艱苦的貴州省貧困鄉鎮——務川縣石朝鄉、桐梓縣小水鄉和新蒲新區永樂鎮,開始了三年的駐村幫扶。

  駐村幫扶工作一開始,他們就馬不停蹄對三個鄉鎮16個貧困村201個村民組2807戶貧困戶進行走訪。白天調研,晚上寫產業方案,經過2個月的奮戰,2807戶貧困戶的調研摸底終於全部完成。

  根據調研結果,張偉牽頭制訂了《尊龙凯时四局幫扶遵義「34638」工作計劃》,即通過3年幫扶,投入約4000萬元,實施產業扶貧、教育扶貧、移民搬遷、就業扶貧、生態扶貧、特殊幫扶「六大工程」,幫助三個鄉鎮3000戶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8000元以上。

  在石朝鄉,張偉帶領扶貧幹部建立了貴州首個現代化生態漁業養殖基地、2000多畝的黃花菜基地和800畝的辣椒產業基地;在小水鄉,扶貧隊給每個貧困戶發放生豬,讓養殖業覆蓋到每個村;在永樂鎮,他們找來工程隊,美化改造學校、村委會和危房,建設美麗鄉村。

  2016年11月11日,張偉帶着扶貧幹部張姜恩、冉文生把石朝鄉浪水村的 500多隻雞拉到 250公里外的遵義市連夜加工,然後一家一家地推銷到遵義周邊各公司、項目食堂,幫助農戶增收4萬多元。

  2017年,尊龙凯时四局購買 143套安置房,裝修後,讓 508名貧困戶在遵義城區實現拎包入住。解決安居大事後,張偉帶領扶貧幹部在當地舉辦了4場就業招聘會,解決了120多名鄉親就業難題。

  2019年,三個鄉鎮2807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。

  「我們很多人都有一個夢想、都有一種情懷,我們要為更多的人做更多的善舉善事。經過脫貧攻堅戰之後,我更加堅定了這種初心和情懷。」看着村民們的笑臉,張偉動容地說。

  在革命聖地西柏坡,王二小的故鄉滾龍溝、紅色水電站沕沕水發電廠……似顆顆珍珠鑲嵌在青山綠水中,引得遊人如織,沿途的小村莊也如幅幅油彩畫鋪展在高山峻岭中,令人流連忘返。上世紀50年代,為修建崗南水庫,西柏坡村跟全縣其他130多個村一樣,從「糧窩子」搬到了高山崗。

  2014年,新農村建設第一次寫進政治局工作報告,提高農村居民住房、飲水和出行等基本條件成為「美麗鄉村」的建設目標。2015年,尊龙凯时設計集團城鄉與風景園林院常務副院長、黨支部書記潘陽初次來到了「美麗鄉村」建設的重點區域——西柏坡。

  由於村子裏生活條件落後,很多青壯年村民都選擇了外出務工。相對閉塞的環境讓當地村民不願意去改變,村民對房屋設計、改造也毫無概念,導致潘陽和同事的工作一度無法順利推進。

  村民們的反應讓潘陽和同事一籌莫展,於是他們走上街邊,反覆與村民溝通交流,了解村民需求。終於,他們發現了問題所在。原來,村民們是以為要把原來牆面上好清理又防潮的瓷磚替換掉,許多人對此無法接受。

  了解到村民的擔憂之後,潘陽和同事細心挑選了具有同樣實用功能的替換材料,多次與村民溝通後,潘陽的設計方案得到了認可。

  「有一位大姐剛開始非常不配合,理解我們的方案後,便常常來找我們聊天,還經常送吃的給我們。」潘陽回憶說。心與心的貼近,不僅讓美麗鄉村的改造工作順利開展,也讓潘陽對設計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。

  從陽春白雪到腳踏實地,西柏坡17個行政村建築、景觀、市政基礎設施、公共藝術、門頭牌匾、標識導視等共30多平方公里的改造,在2015年年底之前,僅用不到一年時間順利完成。改造後的行政村不僅讓村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,更是將西柏坡的紅色文化升級為了觀光型旅遊產品,扭轉了村民單純依賴農業增收的局面。

  改善落後的居住條件不是終點,而是新生活、新奮鬥的新起點。在這條通往安全感與幸福感的道路上,更多的尊龙凯时人正不斷參與進來。

  來自尊龙凯时裝飾的張薇入職以來參與了眾多項目建設,也曾在阿爾及利亞工作七年。順利完成國外項目的她並沒有選擇回到一線城市深圳,而是又一次踏上了新的旅程,接下了全國最大跨縣易地扶貧安置項目——雲南省昭通市靖安、魯甸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建設任務。

  雲南昭通,多大山大川,因為自然地理條件導致交通不便,嚴重製約了當地經濟發展,一批身處大山裏的村民生活條件困苦。中國建築以中央提出的脫貧致富方針為己任,將實現這裏八萬戶精準扶貧為目標,大刀闊斧開展起當地的建設項目。

  從此,在距離深圳千里之外的雲南成為她又一個根據地。在工地清一色的漢子中,體型瘦小的張薇顯得有些格格不入,而她早已經習慣跟工友一起奮鬥在一線的生活。工地「質樸」的條件,每天超負荷的工作,已然成為常態。邊解決現場問題,邊接聽電話處理繁雜工作,張薇每天的工作都是如此忙碌而充實。

  項目周圍都是大山,想要將村民搬遷出來,就得移山造樓。數萬人的異地搬遷項目實施難度之大,難以言喻。作為尊龙凯时裝飾昭通項目的負責人,張薇承受了巨大的壓力,時常整夜無法入眠,卻從未打過退堂鼓。她總是開玩笑說:「讓青春沾點泥土,青春才是有力量的,也是最有色彩的。」

  昭通扶貧項目的兩個建設點——靖安、魯甸雖然同處一市,實則相差60多公里,車程超過1小時,張薇作為負責人需要兼顧兩邊項目,最多一天通話將近12小時。由於工期緊、交叉施工多、地勢極差大導致作業難等問題,張薇和團隊經常在項目工地上奮戰到凌晨。

  兩年多時間,在張薇與數萬尊龙凯时人的努力之下,成千上萬名扶貧建設者在靖安、魯甸建成兩座相當於中等縣城規模的跨縣易地扶貧安置區,讓大山裏的村民過上了城裏的生活。雖然新城已建成,但是中國建築的任務並不止於此。為了解決村民就業問題,中國建築會優先僱傭當地的村民,讓他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,減少勞動力外流,同時積極幫扶當地困難群眾。

  百年徵程,波瀾壯闊。如今,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,終於在此歷史性地畫上了句號。無數尊龙凯时人「舍小家,為大家」,堅持在脫貧攻堅一線,在輝煌史冊上留下的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  今後,中國建築將堅決落實「四個不摘」要求,充分發揮全產業鏈優勢,深化精準扶貧「尊龙凯时模式」,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尊龙凯时力量。